新闻中心
心理医生渐成生活必需品
浏览:
作者:
日期:2007-04-10

痛苦时,去看心理医生,这已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共同意识。这种意识,也催生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新生的心理咨询市场。据了解,广州目前有六七十家私人心理机构,全国第一家私人心理医院也诞生在广州,深圳也至少有30家私人心理机构。2001年~2006年,仅广东一省就增加了近3000名心理卫生专业人员。

这些巨大变化说明,尽管心理卫生体系的发展还远不成熟,但看心理医生正渐渐成为广东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

广东心理医生5年增3000人

2001年,中国从事心理卫生行业的专业人员总数为3000人左右,但在2001年~2006年期间,这一队伍仅广东一省新增加的人数就达3000人。这是7月初于番禺举行的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传出的信息。该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叶明志说,导致这一井喷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根本原因则是现代人观念的改变。

越来越多“正常人”需心理服务

“之所以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的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叶明志说,像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重型精神病,只占总人数的1%-2%,而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也只占3%-5%。

“剩下93%-95%的所谓‘正常人’仍然需要专业的心理服务。”叶明志说,“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他们很痛苦,他们需要心理服务!”

叶明志说,仅从他每天的门诊来看,现代人的求治意识已经远远高出2001年以前了。“以前,我每天门诊看20个病人,几乎全部确诊为神经症、重型精神病或严重的人格障碍。但现在,我接待的病人中,有一小半是正常人,他们因为婚姻、职业和子女教育这些日常问题来看门诊。在几年前,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

心理科门诊量每年增15%

作为全国第二个创立的心理科,中山三院心理科的整个门诊情况也见证了这一变化。该科副主任王玲介绍说,心理科的门诊量这几年每年都增长15%左右,增长出来的几乎全是“日常问题”,目前已占到了整个心理科门诊量的25%左右。

“更确切的数字比这个还要高,因为很多挂号的人希望我们能和他们每次谈上一个小时,但我们不可能这样做,所以把很多病人转介给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王玲说。

心理卫生业走向成熟还需15年

社会认同的改变,再加上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与考试,心理医生成为一个日趋热门的行业。“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民众的求治愿望,而是心理卫生专业人员队伍能否满足民众的求治需要。”叶明志说。

首先是队伍规模的不足。其次是专业人员的素质问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上。

“随着心理卫生行业的急剧发展,中国急需一部《精神卫生法》。”王玲说,据她了解,这部法案的草案已经修改了多次,“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应该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通过。”

不过,要期待全国的心理卫生行业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王玲说,根据国际社会的经验,这一行业一般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心理卫生体系,而中国这一步才走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