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学了心理学的好处是什么。大概是,我有一篇论文要交,可是我拖着不想写。以前我会一边无所事事地焦虑,一边拖延。现在我会心安理得地拖延。因为我太了解自己的内心,那些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本性,会比你想象得还要强大。上个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拖延现象,说是大约80-95%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Ellis & Knaus, 1977)。世人皆如此,你我非特例。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嘛。
— 和解的拖延 很美妙 —
开这个公众号我拖了两年。因为我不知道怎样做公众号,也不知道读者喜欢看什么……就这么一直念着&拖着……
终于又一天这个想法再次冒出的时候,我出于拖延打开知乎,暗中观察读者感兴趣的角度或话题……又心血来潮开专栏做了个实验,将完全相同的一篇文章,尝试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风写,然后比较阅读量、点赞数和评论互动。这个做法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成了我夜深人静时候减压的秘密俱乐部。我认真看读者的建议,听求助者的疑问,也为了写专栏去看了更多专业文献,拜师学习传播知识。
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更着文,两年后我觉得终于理清要怎么开公众号的时候,才赫然发现,为了拖延开公众号,我竟然开了一个知乎专栏……现在专栏也开了,公众号拖到最后也开了,还补充了许多新领域的知识;而我开设公众号的初衷,也是因为拖延着不想写工作总结,跟人神侃同性恋下丘脑结构,被人建议“为什么不开公众号边讲故事边科普”。
顿悟之后,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看吧,与拖延症和睦相处,其实没那么糟糕。与其负隅顽抗,不如轻松和解。这大概算是一种“佛系战拖法”?
根据Chu & Choi的理论,拖延症被分成了消极拖延(passive)和积极拖延(Active)。自我分析,我摸索出的这套佛系战拖法应当属于积极拖延,即不回避问题,而是迂回解决问题。
来自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Piers Steel等人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去解释拖延——TMT(temporal motivational theory). 其中一个重要公式认为,任务主观价值(Utility),受到了个体对其期望(E),其自身价值(V),何时能够实现(D)以及个体对延迟的敏感性(Γ)这几类因素的影响。期望越高/自身价值越大/越能立刻完成/个体延迟敏感性越高的任务,主观价值就越高,就越不容易拖延。
▲ 个体对任务的主观价值评判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翻译成人话就是:大BOSS任务在deadline面前显得尤为高压,反而能将其他的配角任务映衬得轻巧可爱。
不想审核的稿件,不想回的邮件,不想备的课,不想批阅的折子论文……不想洗的碗,不想烤的肋排,不想交的水电费,不想跑的步……原本不想做的任务,在接近死线的论文面前,都成了一个个减压放松的小游戏。拖延了整个周末之后,我审稿回邮件备课批论文洗碗缴费都完成了,还准备了烛光晚餐做了运动,甚至更新了公众号!
这就是与拖延和解的妙处:一方面,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高效,利用拖延A的时间反而完成了原本被拖延着的B(乃至CDEFG);另一方面,被A拖延到极限的你最终会在死线的压力下变得思如泉涌,A也能如期KO。
下次你心中的拖延小人和勤奋小人再打架,请让拖延小人转告勤奋小人:我不是在拖延,我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永远要用Plan B来把拖延A的时间充分利用,千万不要把拖延的时间用来看剧发呆打游戏(因为你也玩不踏实,这就会变成“焦虑的无所事事”,即“消极拖延”)。把尽情玩乐的犒劳留到大BOSS被KO之后吧!
— 偷来的时光 最高效 —
其实我算是比较自律的人,对抗拖延也有一些常规做法:先设立比较容易完成的小目标(比如先挣他一个亿)、远离舒适圈诱惑、将任务分阶段化整为零完成等。但这些招对付有Deadline的任务有效,对付没有Deadline的任务就不太有效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了对付每年海量的申请书,就实施了一个有点缺心眼儿的制度:把原先的设立deadline接收标书变成了全年无deadline,任何时间都可以提交标书,结果每年他们收到的标书大幅减少了50%以上。
无死线任务拖延的原因无非几种:动机不足/任务难度大/回报(或危害)不在眼前。如果不能从根上入手改变这几个因素,拖延症就不可能不药而愈。#如果算命的说你减肥成功就会转角遇到王思聪/你英语突然如有神助导致看原版文献so easy/导师突然通知你论文presentation提前到明天早上,那你的拖延症治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清朝有个小青年叫黄允修,有一天他向袁枚借书。袁枚就忍不住要告诉他一些人生的经验,说:那些收藏夹里马克了无数必看好文的人,有几个会去认真读?只有对那些分分钟要404的阅后即删文,你才会如饥似渴拼命看。此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
其实,“借书读”就是从上述公式所说的“个体对延迟的敏感性(Γ)”上来对抗拖延症——自己买的书,今天不读明天读,反正明日何其多;而借的书就不同了,今天不读,明天就读不成——自我限定deadline,人为提高延迟敏感性。不仅是书如此,时间更是如此。没有设定deadline,或是deadline不在眼前,目标就会被搁置起来。
当你终于意识到你的时间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老板、属于女友、属于孩子、属于客户……的时候,你会发现片刻空闲都是借来的,不,偷来的。熊孩子终于睡午觉了?赶紧利用这偷得的浮生半日闲做点正经事,看书,写论文,做报告,练英语……时间紧迫,不容分心,因为deadline可能就在两小时后。所以还是要让自己忙起来啊,忙到灵魂忘记自己的样貌和身体,就会更知道自己的需求,目标和动机也会变得空前清晰。
— 鸡血的陷阱 很狡猾 —
不过,在与拖延症和谐共处的时候有一点要警惕——在拖延症患者的世界里,有一个特别美丽的陷阱,叫做“积极筹划中”。看似在为完成任务做准备工作,其实只是打一圈鸡血后接着葛优瘫。想减肥?先买几张维密超模的海报贴在床头。想练马甲线?先下载几个健身APP设置打卡日历。想学钢琴?打开ipad搜索一堆大师演奏视频欣赏。……为什么只是想一想就觉得似乎已经做到了,然后就可以放任自己去休息了呢?
这就和立flag最容易打脸是一个道理——纽约大学心理学家Peter Gollwitzer(2009)研究发现,目标只要说出来,就有可能会降低成功的概率,因为别人对目标对了解和叫好,更易使人沉溺于被认可对虚幻之中。而美好的幻想就和立flag一样,使人感到愉快、放松,仿佛已经达到了理想中的境界,从而大幅降低行动力,反而陷入更长时间的消沉和懈怠。因此要战胜拖延症,就要跳出自己骗自己“假装很努力”的陷阱,真的开始动起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