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表示这些"商品"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生活 左手拿着透明的空塑料瓶,上面贴的白色标签是“不要失去自我”,右手握着银色小铁皮盒,标签是“安静片刻”,一位戴着墨镜、穿高跟鞋的女士在逛一个特别的超市。一瓶瓶“自省”、一罐罐“勇气”,新鲜而另类,许多闻讯而来的白领们,怀着新奇,挤满了这个并不算大的地方。 有人赞赏有人质疑 “心灵超市”中摆放的“商品”,其实是贴有各类标签的瓶瓶罐罐。货架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容器,有的像牛奶盒,有的像罐头瓶。从外表看,它们再普通不过了,并且都是空的。但拿起瓶子仔细一看,便会发现上面粘贴有不同内容的标签,如“每天多点儒家思想”、“暂停一下”、“中庸”、“如何放手”、“安全感”等等,标签一共有关于情感、社会等43个不同的主题。 设计“心灵超市”的艺术家一共带来了16000个瓶子,大部分采用环保材料制成,标价从10元至100元不等,据称标价是依据瓶子的成本,而不是依据标签主题来确定的。 据悉,“心灵超市”里已经迎来了不少顾客。大部分人都会在自己相中的瓶子前停留片刻。就读于本市某大学艺术系的迟小姐很喜欢这个超市,她说:“在这里可以让行色匆匆的都市人稍稍放慢脚步,想想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位来自香港的女士买了一盒“新活力”,表示带回去把它放在办公桌上,提醒自己每天都充满新活力。 不过,也有人对“心灵超市”持怀疑态度。物理学专业出身的韩先生认为,找来一些普通的瓶瓶罐罐,上面随便贴个标签就当特殊商品出售,有“忽悠”人家钱之嫌。 “心灵超市”有上海专供品 这家与众不同的超市来到上海之前,曾在丹麦哥本哈根等地展出。设计者MadsHagstrom先生说,“心灵超市”是期望通过一些主题概念的提炼,提示人们去关注、去思考他们本应该关注却又忽视了的一些东西。在工作、生活快节奏的都市中,人们如同一只只身不由己不停旋转的陀螺,无法停下,从而忽略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情感、意识还有品质。 除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共同关注的主题外,“心灵超市”开进上海,还专门为这座城市量身定做了一些“商品”,如“传统觉醒”、“每天多点儒家思想”、“睡满8小时”、“新活力”等。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心灵超市”在首日的销售中,“不要迷失自我”和“睡满8小时”是最俏销的“商品”。而在欧美城市展出时,最受欢迎的则是“无条件的爱”、“暂停”等。 在设计者的眼中,这些瓶瓶罐罐就像一个实用的艺术品,可以摆放在家里装苹果、口香糖,也可以当旅行罐来使用,把它融入平常的生活中,带给人们提示、警醒,或是心灵的共鸣。 挑选瓶子其实是审视自己 在心理学家的眼中,“心灵超市”中的“商品”具有别样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许维素认为,其实选择怎样主题的瓶子,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补偿心理,即在心灵的某方面是有所缺失的,如选择“离开办公桌”,可以看出其内心是怎样看待工作的,可能觉得压力太大、太疲劳,或者有更想做的事情,“挑选这些瓶瓶罐罐的同时,也是人们在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整理自己的内心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