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600多名小学生走上街头,向路过的陌生人微笑。面对孩子的笑容,七成路人面无表情,仅有一成多人回报以会心的微笑。复兴门外一小四三班的马原还总结了规律:“老年人比较热情,年轻人比较冷漠。” 有网友颇为委屈:“强作笑脸就有礼貌吗?!太残忍了。”诚然,让人强作欢颜,也是一种残忍。那么,面对天真烂漫的微笑,我们为什么连一丝微笑都挤不出来?专家表示,“在大都市生活的人通常会有一套防御心理”。此说不无道理,但似乎难以涵盖我们郁郁寡欢的种种原因。据说世界上有18种笑容,笑容如此容易,我们为何肌肉如此僵硬、面部如此阴郁? 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年龄渐长我们越来越不会笑了。记得我读大学时,那是一个青春飞扬的时代,一起疯一起闹一起笑,笑得放肆,笑得疯癫。赢了一场球赛可以开怀大笑,一顿大快朵颐可以喜不自禁,甚至连豆腐块变成方块字都可以满脸堆笑。工作后,笑容越来越单薄越来越稀少了。一觉醒来就要为房贷奔波,一想到加息就心惊肉跳;到了单位,工作起来脑弦紧崩,害怕出了差错,丢了饭碗;浏览新闻,看到悲剧性事件,又免不了眉头紧皱…… 令人悲哀的是,不仅我们成人的笑容越来越寡,孩童也笑得不那么真切。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知心姐姐”卢勤称:“去年我到非洲去,虽然当地生活很贫困,可不论我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孩子们面带微笑。给他们照相时,每一个人都笑得非常灿烂。”在中国给孩子们照相前他们会说“茄子”,可你发现孩子们笑得并不真实,不会笑说明现在的孩子缺少快乐。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笑了,或者笑得那么牵强?卢勤的答案是,今天的孩子觉得太累了。 其实,我们不仅变得不会微笑了,反而越来越“愤青”了。矿难频仍,让人愤慨;蠹虫横出,动辄天文数字的公款被席卷而去;垄断行业旱涝保收,艳羡之余不无辛酸;房价畸高不下,调控新政惨遭消解;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社会沉疴,药品频频降价,公众却未受益;教育投资不断加大,让人气喘吁吁,豪华校门却此起彼伏;毒食品越来越泛滥,“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服务行业一直提倡“微笑服务”,但我们很难领略到微笑服务,“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我们能乐得起来吗? 有人说,微笑是最动人的花朵,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微笑是最能拉近距离的法宝。一个城市的表情如果是微笑的,这个城市一定是包容的,博爱的;一个人如果经常保持微笑,这个人一定是敦厚的,友好的。曾几何时,上海市成立首支微笑志愿者队伍,要让亲切的“城市表情”在微笑间传播;曾几何时,长沙开展“美在长沙,十张笑脸”评选,因为“在市场环境中,微笑就是市场有序、客商和谐最生动的表情”。在北京,今年1月1日,“微笑圈”正式发布,由奥运五环颜色红、黑、绿、黄、蓝五色组成。一言以蔽之,我们太需要微笑了。在冰冷的水泥钢筋丛林里,我们要用微笑化解隔膜,用微笑浇出和谐之花。 谁偷走了我们的微笑?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笑靥如花?能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发自内心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