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精神疾病治疗费已占疾病总负担首位
浏览:
作者:
日期:2007-05-30

为期四天的中德心理治疗大会已经闭幕。这次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主办的研讨会以“变化的社会,变化的人们———心理治疗的回应”为主题,中国、德国、瑞士、美国等近千名心理学专家和心理治疗领域的从业者与会。研讨会期间共举办了近百场小规模专场讨论会,议题涉及现代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大会还邀请了作家余华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到会,进行了一场名为《40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的访谈。

每10人至少有1人有心理障碍

大会公布了一组来自我国卫生部的数据:我国13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也就是说,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

调查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此外,妇女、老人、自然或人为灾害的受灾群体等特定人群的精神和心理障碍问题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群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营养性疾病、传统的感染性疾病比重下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大幅增加,与神经系统、心理素质及环境变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心神疾病、神经精神障碍等成了大量消耗医疗资源的疾病。目前,我国用于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的费用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1/5,排名居首位。卫生部预测,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4。

中德友好医院筹备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赵旭东因为治好了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的抑郁症而进入公众视野。他在大会上发表的主题报告中说,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社会生态急速变化,这是导致不少人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他说:我们正在经历持续变动的“多样性”,如全球化、城市化、数字化等,这些变化无不牵动人们的喜怒哀乐,触动人的神经。在这个地理意义上很大但心理意义上却很小的世界,我们因为竞争不得不以邻为壑;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是生活的意义、目的却渐渐不清楚了。

每百万人只有2.4个心理咨询工作者

最近,南京市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对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和3所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来访者及部分市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近半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寻求心理咨询很不方便。

患者求医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是心理治疗领域从业人员的严重匮乏。保守估计,我国目前有1.9亿人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而国内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却只有几千名,每百万人只有2.4个心理咨询工作者,而在美国是550个,德国更多。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95%以上集中在医院和学校。而在心理治疗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心理咨询和治疗广泛分布在社区、企业、政府机关、司法、军队和警察系统等各个领域,且多数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

此外,我国心理治疗从业者的培养也后继乏力。我国的1010所大学中,开设心理学系的只有20所;学历教育体系中,心理咨询专业仍为空白。

现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中,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肖泽萍在发言中说,以发展较好的上海为例,100家心理咨询机构中,营利性的3家,非营利性的97家,只有40家经过登记注册,并处于卫生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之下。

崔永元对话余华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自称是“目前中国最著名的抑郁症患者”。2005年,崔永元首次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向公众袒露自己患抑郁症并治疗的经过。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兄弟》等,描写人在社会巨变中的生活,引起众多德国心理学家的兴趣。

中德心理治疗大会期间,组委会邀请崔永元和余华到场,进行了一场对话。

每个人都可能发生心理障碍

崔永元: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很坦然地说起抑郁症,说起心理障碍。如果没有我自己的那段痛苦经历,我不会理解,为什么有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而选择自杀?为什么有人一辈子不愿意走出屋子与人交往?我把自己的经历一次次地说出来,是为了让人们理解,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一种无关道德、需要治疗的疾病。

余华:生活在人群中,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至少没有一个人能一辈子都心理健康。我的生命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余华,一个是作家余华。写作时,我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也不敢表达的情绪、思想尽情地表达出来,我觉得这对维持我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好处。

网络暴力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崔永元:我每次看网络论坛的留言版,都觉得很害怕,许多人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恶毒的话,毫无顾忌地谩骂、诅咒,怎么有人会说出这样的话?白天上街,我看见周围的人都彬彬有礼,心里又觉得害怕,那些在网络上“施暴”的人,难道就藏在这些正常人中间?

余华:现在的网络世界,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人们某种情绪的真实窗口,充满了刻毒和怨恨。当人在虚拟世界中发泄各样具有攻击性的情绪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时,人们的确很容易忘记:自由是有边界的,那个边界就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