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发型、宽边眼镜、韩版裤,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大同市街头上一些类似男孩儿打扮、年龄在十几岁的女中学生越来越多。在学校里,中学生因为受各种校规限制而显得中规中矩,可出了校门他们就开始张扬起自己的个性。 “现在,确实有一些女生喜欢打扮成男孩儿模样,并且有增多趋势,她们都觉得这是时尚。这在几年前的学生中是不多见的。”一位老师说道。近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女生打扮中性化,比男生中性化装扮的人明显多。 “不仅如此,一些男孩子性格文弱、细腻、敏感,女孩子却泼辣、粗犷,真不知道现在的一些孩子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大同市某中学的一位校长无奈地说。 “中性化”孩子悄然增多 在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的小力(化名)虽然是个女生,但从小到大她一直没梳过长发,没穿过裙子,言谈举止都大大咧咧的,俨然是个“假小子”。小力的父母因为喜欢男孩儿,就把小力从小当男孩儿教育抚养。在小力的班级里,像她这样的“假小子”还真不少,她们的性格都非常直爽、开朗,经常和一群男生称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级里有些男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缺少阳刚之气。小力对记者说:“现在许多女生都喜欢李宇春那样青春洒脱的形象。” 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些中学,发现中学生穿着打扮“中性化”眼下的确十分流行。他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许多女生梳着超短发,穿着宽松肥大的运动休闲服,打扮得像男孩子一样。 在某中学,记者对高二(1)班的18名女同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名女生喜欢李宇春式的“中性化”装扮和发型;11名女生表示不喜欢穿裙子,喜欢穿宽松的运动装或是牛仔裤;2名女生表示从上初中起,已经有三四年没穿过裙子了。 对此,这所学校的校长说,其实,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很“爱美”。可是,她们的审美观出现了偏差。在她们眼里,时下流行的就是美。于是,在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去效仿、跟风。她们上身穿校服,下身穿着牛仔裤,腰间挂着几根金属链。原本好好的头发,非要弄得像乱草一样。去年,学校里就有十多名女生相继剪了当时社会上很流行的“超女”的超短发型。从远处看,根本分不清是男生还是女生。 在采访中,一些中学生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把中性打扮当成一种时尚、潮流,盲目追棒,导致部分孩子的性别差异日趋模糊,让当父母的忧心忡忡,不知该如何教养子女。 部分孩子受困“性取向” 一个陷入性别困惑中的17岁女孩儿日前独自一人悄悄走进城区大十字街的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说,她现在渐渐发现自己对女生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心中极度地排斥男生。这让她感觉很困惑,也很苦恼,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办。 市三医院神经内科的马医生说,近年来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逐渐增多,她接待过几个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5岁至18岁之间,男生和女生都有。由于自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尚未定型,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有的孩子往往处于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的阶段,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受到“性取向”问题的困扰。 性别错位家长有责 某中学的心理咨询老师夏老师给记者讲了一个发生在她身边的事。一个叫小尘(化名)的女生,长得非常乖巧,但是行为和装扮非常像男生,梳着寸头。她的朋友小雨(化名)有一天来到心理咨询室。小雨对夏老师说,她觉得朋友小尘不正常,因为有几个女生“追”她,而她好像也喜欢女生。后来,夏老师逐渐了解到了小尘的家庭情况,小尘父母工作非常忙,而且经常吵架。小尘的妈妈喜欢男孩儿,就一直把小尘当男孩子儿养。夏老师说,有不少像小尘这样对同性产生好感的女生找夏老师咨询,这些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女生装扮得中性化,她们在青春期对“性取向”问题产生困惑。夏老师说,一个孩子从小的“性别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意识到,女孩儿要温柔、大方,男孩儿要刚毅、豪爽,这对孩子以后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有好处。 记者在与一些老师和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现在,从家庭到学校,对一个孩子“性别意识”的专门培养,几乎是空白。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说:“有些家长靠男孩儿女养或女孩儿男养来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这样做时间长了就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模糊的概念。新生开学老师点名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喊一个像女生的名字,一个男生站起来了;喊一个像男生的名字,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这说明,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意识本身就不重视。性别教育看似简单,但教育不当就会使孩子出现性别错位。在这方面家长有一定的责任。”“孩子生出来,男就是男,女就是女,还用再培养什么?”一位家长这样说道。 孩子需要性别教育 由于很多家长和教师本身对性别教育就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了。因此当面对越来越多的泼辣女孩儿和越来越多的细腻、敏感男孩儿时,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教育专家认为,所谓性别角色教育,是指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 “原型要求”相适应。虽然当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但这种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是塑造人格的平等,不是性别无差异的平等。不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应在发挥自己 “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叫做 “双性化”发展,而不是 “中性化”。 也有专家认为, “中性化”不一定是坏事,但“中性化”是要综合男性和女性的优势,而不是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性别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作为一门课程搬上课堂。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为了增加孩子将来在社会生存的砝码,一些女孩子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一些男孩则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毛病。家长不要认为生出个男孩儿,孩子以后就一定会从生理、心理成为一个男孩儿,孩子需要更多的社会角色教育。 我们在性教育方面,往往局限于性生理教育。忽视了特别重要的性别角色教育。如果这种 “阴盛阳衰”的现象长期存在,从长远看会导致社会性别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