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见死不救”的心理学分析
浏览:
作者:
日期:2007-06-15

在人潮如流的大街上,一位女士遭遇三名歹徒抢包,在争夺之中一名歹徒挥刀将女士的左手砍下——这是发生在广州市天河区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更让人震惊的是,案发时至少有20名目击路人,但无人施以援手。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人们如此冷漠?调查显示,担心流血又流泪,是人们明哲保身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类似事件屡屡发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事实上,见死不救或见危不助并非中国的特色产物,在国外也不罕见。心理学的教材上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夜晚,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年轻妇女在纽约市一所公寓楼外的便道上被残酷地杀害了。整个凶杀过程持续了30分钟,楼内住户至少有38人听到了惨叫声,有人甚至目睹凶手用刀刺她。令人震惊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帮她,甚至没有一个人在惨案结束前报警。也许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愿卷入此事,或许以为那是情人间的争吵,或者害怕自己受到伤害……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担心危及自身安全而不救助也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报警呢?尽管都市生活确实缺少人情味,但我们仍然不能完全理解这种旁观者的冷漠,即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旁观者不愿意提供帮助。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假设有两个人的车坏了,一个停在人烟稀少的乡间路边,一个停在车来车往的高速路旁,试问谁会先得到帮助?多数人的答案是后者,可事实却往往是前者。根据心理学家拉塔内(BibbLatane)和达利(JoneDarley)的研究结果,旁观者是否提供帮助与当时在场的人数有关,而且通常在场的人越多,站出来帮助的人越少。在向别人提供帮助之前,人的决策过程包括四个步骤:注意到所发生的事情→将这件事视为紧急事件→决定自己必须负起责任→选择行动方案。在高速路上,每分钟有上百辆汽车路过,一个人分担的责任就会变得很微小,因为很多司机都会想:别人会帮他的。结果,最后很可能没有人来帮忙。而在偏僻的路边,最先路过的人就会停下来帮忙,因为下一个人或下一辆车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来,帮忙的责任就是他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很多情况下,旁观者不愿意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或不关心,而是由于有他人在场,也许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去报警或提供帮助。因此,要解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除了公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保障之外,还需要唤起每个人的责任心。

我们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对旁观者冷漠的道德批判上,还要从我做起,突破不良心理的樊笼——面对各种意外和暴力事件,每一个在场者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如此,方能创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减少“见死不救”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