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万的生灵遭到涂炭。 经历过的人们将如何接纳猝临的灾难、怎样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去从容应对未来被改变的人生命运呢?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又怎样摆脱黑暗的阴影,走出心理的重大危机?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物质的救援,身体的医治,政府的温暖,还需要亲情的抚慰,压力的疏解,心理的干预。 国家卫生部应急专家委员赵国秋说,许多经历了灾难或灾难中的幸存者,很难摆脱这段经历带来的困扰。肉体的伤很快愈合了,心理的重创却并未离去。心理危机干预好比一根拐杖,成功的心理干预,不是抹去灾害的这段记忆,而是把记忆置于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如同下山时腿累得发抖,这根拐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据介绍,由于各类自然灾害,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每年平均约有两亿国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关注心理卫生、干预心理危机,既是公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正常选择,也体现一个国家人文关怀和文明的程度。在西方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9·11事件后美国有超过1000个专家团队在从事心理干预,对提高效率、保护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所喜的是,2002年4月17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将受灾人群列为重点人群,提出到2010年,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精神科医生全国目前仅有不到15000名,其中掌握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的还不足1/3。台风桑美袭击浙江苍南,造成225万人受灾,仅派出31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网络特别是社区网络,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空白地带。用法律形式规定心理危机干预与医疗救助、疾病预防控制、物质救灾同步开展的《精神卫生法》也尚未出台。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为生还者提供规范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当是一件须臾不可或缺的救助。我们真诚地期待着,心理工作者能够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