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生在面临即将走入的社会时,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担心自己不适应,担心自己不会交往,担心自己表现不佳。他们内心很渴望走入社会,参与集体生活,但又不敢迈出这一步,总担心受到别人的冷落与嘲笑。在群体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出现脸红心跳、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等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我分析失误:比如一次社交受到挫折,如在实习时自认为表现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进行社会交往的材料。也许,这次社交其实并不能算挫折,不过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罢了。可能对许多刚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都有“羞怯、木讷,不会与人交流,不知所措和无所事事”的情况出现,但有的同学把这件事放大了,归咎于自己的社交能力太差。
二是自我估计过低:过低地估价了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敢与别人交往,怕社交失败而影响自尊,毫无根据地猜测别人对自己的估价,扩大甚至臆造出自己的许多弱点,然后陷入自卑的境地不能自拔。丹麦著名的哲学家斯隆·契克格达认为:“在我们面临发展自己的可能性时,都会产生一种向往的心态,如果没有这种紧张不安、跃跃欲试的冲动,任何成功和进取都是不可能的。回避焦虑不可能使问题得以解决、担忧得以消除,我们依然要置于焦虑刺激的状态下,去作胜败未卜的追求或探索,只要坚持去做,到一定时候,就不会产生焦虑了。因此,消除焦虑的最好方法是正视它,并且全身心扑进去。”也就是说人对自己处境的适当的焦虑,实际上是自我改变行动的一个契机。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做“门槛效应”,就是说,你只要努力迈过第一个门槛,再迈第二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门槛就不算难了。因为第一次的成功会使你消除疑虑,树立信心。有了这样的自信,就敢于参与竞争,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向上攀登。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很重要,为此要善于给自己打气加油,要善于寻求运用各种支持的力量和资源。
老是一个人在那儿独自琢磨,那样会把事情想像得越来越可怕,把问题想像得越来越复杂。结果事情还没有做呢,就在想像中先把自己打败了。1983年,恐高症患者伯森·汉姆徒手攀壁,登上了400多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汉姆94岁的曾祖母闻讯后,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老人要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给曾孙的创纪录庆祝活动添彩,在不经意间,她竟又创造了一个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记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采访老人时,问她在徒步而来时,是否因为年龄等原因动摇过?老人一脸轻松地说:“小伙子,一口气跑100公里,那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老人说得很对,走一步路,那是3岁儿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的,根本不需要什么勇气。老人睿智的回答,也揭示了汉姆成功的秘诀——只需沿着向上的信念,迈出稳健的第一步,再不懈地坚持下去!
因此,与其想来想去,反复盘算,不如下定决心,先干起来。拥有了起点比什么都重要,行动好比种子,如果能把它埋入生活的土壤之中,必将开出成功与幸福的花朵。
(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