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角色冲突
研究生的身份是一种非常矛盾的身份。首先,研究生作为高文化层次人群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推崇。可另一方面,研究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学生身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社会上没有切实的地位,所谓的尊重和推崇带有一定的虚构性。其次,从年龄上看,研究生已经进入了成年,并且近几年大年龄研究生(30岁以上)的比例越来越高,成人角色与学生身份的矛盾时常对许多研究生的心理造成冲击;第三,多数研究生身兼多重角色--学生、工作人员、父母、儿女,等等。如何协调学业、事业、恋爱、家庭的关系往往是大多数研究生都不可回避的难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和把握自己,及时调整心态,不能处理好家庭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压力在所难免。
(二)自我形象冲突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生会无数次经受自我形象的困扰,自我形象的冲突也是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研究生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也是容易出现自我形象危机的时期。考研的成功虽然使整体自我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接下来又面临着学习科研、婚恋、就业等多方面的挑战。另外,加入研究生群体之后,进行自我比较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研究生的周围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人才,参照系的变化势必对自我形象造成潜在的冲击。对于由本科直接考入研究生的人来说,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这部分学生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摔打,并且从中学到大学都是拔尖人才,就读研究生后这种优势往往难以保持,很容易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人对压力的感受与自我形象关系密切,持肯定自我形象的人能更好地应付压力,对自我形象持否定态度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压力。〔4〕对于高学历层次的研究生而言,自我实现的要求比其他层次人群更加强烈。一旦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形成反差,就构成强大的压力源。这种压力是来自人性较深层次的压力,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将造成恶性循环,越积越重。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一个质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人往往对个人、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待。根据调查,大学生、研究生属于政治、经济期望值较高的社会群体。从心理学的原理来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5〕如果入学前对学业、导师以及未来的就业前途抱有过高的期望,在现实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比如,如果在入学前对报考专业或研究方向缺乏了解,很可能在深入课题研究后就会发现研究的内容与自己的兴趣或志向不相符,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个矛盾,心理平衡就会受到破坏。再比如,从考研动机看,许多人考研都是迫于社会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强竞争力,将来有更好的就业前途。甚至有些人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随着考研的潮流加入了研究生的行列,潜意识中天真地以为只要读上研究生未来就是一片灿烂。现实是,近些年由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社会上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急剧增加,虽然就读研究生之后竞争实力增强了,但社会就业压力也加大了。而大多数高层次的人才都汇聚到几个较大的城市争抢有限的职位,就业前景显然不象理想中的那么乐观。许多研究生在就业时往往不得不在事业与收入、专业与爱好、工作地点与发展前途的选择之间举棋不定。另一方面经过考研、读研这一过程的艰辛跋涉,研究生的确在体力、脑力、经济上付出了较高的代价,自然就期望着丰厚的回报,一旦觉得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必定导致心理不平衡,有些人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这一切都是强大的压力源。如何在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协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每个研究生都要面对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时时困扰着这些苦苦追求的人们。
(四)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矛盾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无论是从个人修养和素质还是从社会的利用价值讲都全面升值了,这是一个共识。但既使是这样,研究生也难免会遇到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这样的矛盾,特别是当前国家对于研究生的待遇虽然在尽量改善,但总体来说研究生属于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对于基础研究人员,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仅限于国家生活补贴,所以,许多研究生都有一种“又累又穷”的感觉。面对社会上及时行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态,研究生们也难以超脱世俗观念的冲击。现代世界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对于思想活跃的研究生来说,价值观、世界观虽然已经走向成熟,但也难免出现价值观的迷失,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诚守住学术科研的寂寞孤旅,实非一件易事。
(五)情感发育与智力发展的不平衡
高智商、低智商是前几年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虽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但这种现象在研究生身上也不少见。首先,我国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是一脉相承的,研究生的情感素质和智力水平实际上与大学、中学、甚至小学和幼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虽然许多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情感发育比大学生成熟了许多,而且研究生的社会接触比大学生更加广泛,但由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也难以走出这一怪圈。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上。〔6〕研究生当中与同学、导师的关系相处不好,缺乏合作精神的事例比比皆是。人际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学习科研,影响将来的就业前景,从而带来压力,而且缺乏社会支持、社会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源,并阻塞着压力的疏导渠道,对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六)研究生心理教育及相关研究的滞后
目前国家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像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标,缺少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缺乏重视和理解,大多数高校将心理教育归到德育的范畴,导致心理教育“德育化”。同时负责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部门及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谓的研究生心理教育也存在“医学化”和“智囊化”的错误倾向。缺少完善的制度,没有正确的方法,使得研究生心理教育严重滞后。〔7〕〔8〕心理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心理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让研究生认识压力,另一方面是开通压力的疏导渠道。该方面的欠缺对研究生人群的心理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有关理论研究几近空白,表现为:研究范式没有建立,缺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论著数目寥寥无几,等等。〔9〕就论文而言,以专门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国家级刊物为例,近五年来只有6篇专门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1994年至2004年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只得到3到4篇,且抽样范围都非常局限;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还未见报道。从总体上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所用理论和方法大多是起源于西方的舶来品,如果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襁褓中的婴儿,那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孕育之中。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民素质和教育体制将有关的理论嫁接在研究生教育之上本身就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七)忽视体育运动
心理压力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压力源的多少和大小以及人对压力的反应方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压力的应对情况,也与人是否能认识压力并主动采取措施及时地疏导压力有关。国外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压力激素的代谢,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高校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也说明体育锻炼对降低应激水平极有帮助。〔10〕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是: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研究生的体育课,研究生本人的运动意识也较差,加上学习、科研工作的繁重,忽视体育运动的现象非常严重,女研究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也能达到放松的目的,但都不能替代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忽视体育运动可以作为压力产生的一个单独相关因素。
二、对策
压力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
(一)个人角度
了解压力,重视压力,学会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作为高知识层次的研究生首先必须明白:压力并不总是坏事。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激发人的斗志,增加做事的效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需要压力;其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压力,回避压力无济于事,要积极地应对压力;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出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当压力过重时使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和疏导。也就是说,从个人的角度讲转变看待压力的态度是缓解压力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主动学习压力的应对技巧。对于心理问题,简单的说教无济于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这个水平),关键是让当事人掌握简单易行的应对方法,并切实去练习。实际上国外有许多关于压力缓解技巧的科普书籍,这些技巧都非常简单有效。如果能积极地学习这些技巧,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巧应对压力,相信压力对研究生来说会由坏事变成好事。
(二)社会和学校的角度
首先,充分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加强相关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规,使研究生心理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其次,提高研究生待遇,减轻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经济压力。美国的高校内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从事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颇有意思的是在荷兰心理压力可以算做工伤,各部门纷纷鼓励员工通过休假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这一切都说明心理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说明社会积极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研究生心理教育的落实点,也是与研究生工作、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大环境。首先应将研究生教育落到实处,比如:将心理健康纳入培养计划。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就将“心理健康”作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写入了培养方案当中,相信这种做法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开设体育课,促使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询,增强社会支持,为压力提供疏通的渠道;实行弹性学制,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科研环境;改进培养计划,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