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月份以来,校园内萦绕着一缕淡淡的离愁别绪,应届毕业生们带着对前程的期望与兴奋,更带着对校园生活的依依不舍,准备离校踏上新的征程。在这段时间,大部分毕业生都是理智文明地离校,然而,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表现出行为失范,如酗酒、打架、吵闹、砸东西等。这些行为的出现,都是源自于他们内心情绪的复杂性,且让笔者深入他们的心理世界看看,并作如下分析。
首先他们对身份产生了模糊感。大学毕业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除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要步入社会。毕业生知道自己即将告别大学生角色,马上要扮演一个社会要求的、与大学生几乎完全不同的职业角色,不免对将来的不可知,感到有些紧张,其行为也不免在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之间摇摆。他们在大学校园以“过来人”自居,但又不得不承认尚未完全摆脱大学生角色,因此对现实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一定的模糊,其行为在主观上也就不多考虑学校的规范。
其次,毕业生离校阶段最关心和敏感的问题可归结为就业去向、情感归属和学习所得等方面。很少有人在这三个方面全面“丰收”。有的毕业生甚至感到自己在任何一方面都成就甚少。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位和家庭对大学生本人的期望,可能造成毕业生有“一事无成”的感觉,或挫折感明显。此时的心理状态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为自己终于完成学业而欣慰,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四年中的不足而感到遗憾;一方面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失落,另一方面又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憧憬和打算;一方面为大家庆祝毕业、临别赠言、畅谈及各种聚会而感到繁忙、充实,另一方面不免为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同学感到内心空荡。这时,毕业生极其复杂的心态难以言表,甚至莫名其妙的激情和冲动比任何时候都多,其情绪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下,心理上就会产生更多的矛盾、焦虑、激动等,寻求宣泄的心理增加,随之出现反常的行为举止,这时失范行为也就极易发生。
所以,面对毕业生离校前不够理智的行为,我们应在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毕业生的服务、引导和管理,尽可能减少毕业生的"过激"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要真心实意的关心毕业生的生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方便,让他们在离校前切实地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温暖;要安排学生工作者或者学生所敬重的老师多下寝室,多参加学生的各类聚会,以适当的方式引导毕业气氛、淡化离愁别绪;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稳定大局;要严肃纪律,但应避免使用诸如“禁止”、“不许”之类易引发毕业生对抗情绪的生硬的措辞等等。只有多管齐下,方法对头,才有可能真正使毕业生做到文明离校、愉快上岗。
伊朗教育家巴禾乌拉曾说:“人类有禽兽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锻炼个人的灵魂,以天使的一面打垮禽兽的一面。”此话也许能成为我们解决毕业生离校问题的一把钥匙。